上古漢語 A、B 類音節雜談
Academia.edu 時不時會推送一些有意思的論文給我,而我今天收到了白一平與沙加爾(2016)的〈上古漢語咽化來源假說〉。本文是對該文的一些觀察與想法,但要先聲明我絕非上古漢語專家。我只是一個網上的路人甲,恰好看過了白一平跟沙加爾 2007 年工作坊紀錄(在我之前的這篇貼文中也有提到),本文僅代表我個人的筆記跟觀點。
即便作為白一平跟沙加爾的死忠粉絲,這篇論文並沒有搔到我的癢處,甚至動搖了我對他們先前咽化假說的信念。話不多說,先來看看吧。
(P.S.:結果這篇文寫完我還是買了他們的帳,但我最後收束的很鬆散)
上古漢語的傳統構擬中,存在兩種音節,叫做 A 類和 B 類音節。B 類音節以其中古反映的 /-j-/ 介音著稱;而 A 類音節則沒有此類硬顎介音。一些比較早期的方案(如高本漢)直接在構擬中納入 /-j-/ 這個元素,但更晚近的構擬則開始質疑這種做法。目前關於 A、B 類音節已知的訊息有:
。B 類音節在中古反映中(被認為)有 -j- 介音,而 A 類音節沒有。
。一些語料證據顯示 B 類音節在上古漢語中並無顎化特徵,根據維基百科,這些證據主要包括:
- B 類音節字用於轉寫翻譯外語中無顎化介音的音節。
- B 類音節的現代閩語反映跟藏緬同源詞中也沒有硬顎介音。
(閩語被認為是唯一從中古前就分離出來的漢語集合) - 諧聲系中並無區分 A、B 類音節。
(大部分漢字都是形聲字,而在上古漢語中,同聲符的漢字通常同韻、聲母的發聲部位也相同。我的理解是,A、B 類音節可以用相同聲符來表達,這也預示兩種音節並沒有韻或是聲母發聲部位的區別)
。B 類音節天然略頻於 A 類音節,說明 B 類音節是標記較弱的一類。
而高本漢後的 A、B 區別理論主要有:
。蒲立本提出了元音長短假說,A 類音節有短元音而 B 類有長元音。
。斯塔羅斯金則提出了相反假說,他認為 A 長 B 短。
- 這個想法源自於米佐語跟上古漢語同源詞之間的關係,A 類音節對應米佐語長元音音節;B 類音節對應短元音音節。
(米佐語屬於藏緬語族庫基-欽語支) - 這樣分類的好處是,符合前面提到「B 類音節標記性弱」的性質。
。羅杰瑞提出咽化是區分 A、B 類音節的主要特徵,A 類為咽化音節而 B 類為非咽化音節。
- 他的作法其實區分了咽化音節、捲舌化音節與其他音節,A 類可以是捲舌或咽化音節,而 B 類主要對應剩下的「一般音節」。
。白一平和沙加爾也將 A 音節視為咽化音節、 B 類音節為一般音節,而並無再分出一個捲舌的類別。他們認為捲舌化是上古漢語中 /-r-/ 介音的作用,在 A、B 類音節都可能出現。
早在 2007 年的白沙工作坊時,他們就暫且給了 A 類音節一個聲母輔音延長標記,以避免處理具體的音值問題,或 A、B 類特徵是否涵括整個音節的問題。羅杰瑞認為咽化是整個音節的特徵,而不僅限於聲母。白沙貌似逐漸認為咽化是一個範圍僅限於聲母的性質。開頭提到的論文就是在闡述這一觀點,認為咽化是一個 /Cʕ/ 輔音叢(輔音 + 咽音)。(該論文主張「在上古漢語詩歌中,A 類與 B 類音節看起來能自由通押,如此一來咽化就不太可能是同時影響聲韻母的變數,而是僅限於聲母了」這樣的邏輯其實挺有力的,但也可能只說明咽化與韻母相關性頗低)
白沙系統中,每個輔音都有咽化與非咽化版本。乍看之下滿嚇人的,但諸如愛爾蘭語中,也區分「寬」(軟齶化)「窄」(硬顎化)輔音。此外也存在一些令人疑惑的組合,比如咽化的聲門塞音 /ʔˤ/,看著就挺奇怪。對我來說,咽化性質適用於整個音節並不構成太大問題,因為音節中的元音還是能很好地體現咽化次要調音的特徵;反倒只在聲母的話,直覺上就不太可能。
該論文主張咽化輔音源自於前上古漢語(Pre-Old-Chinese)的 /Cʕ/ 輔音叢,將其描述為「咽擦音」。我這才知道原來 /ʕ/ 也可以代表咽近音或咽擦音,我先前只知道代表咽近音的用法。而文中近一步主張該輔音叢源自於更早形式的 CVʕV- 音節形式,演化途徑如下:
nuʕup > nʕup > nˤup
其中也提到米佐語的長短元音區分,應當源自於 /ʕ/ 的脫落,後來鄰近的相同元音就合併了。這樣的音系發展可能受南島語系與南亞語系影響——原始南島語貌似存在一條不允許單音節詞彙存在的限制,一個無詞綴的 CVC 詞根會裂變成 CV(ʔ)VC 的形式,或強行用一個聲門塞音把長元音「拆開」,來契合上述反單音節的限制,論文認為同樣一條限制適用於原始漢藏語的祖語(但並無暗示或闡明該祖語是原始漢藏語、南島語與南亞語系的共同祖先)而 CV(ʔ)VC 或 CV(ʕ)VC 音節後來演化成了咽化音節,即上古漢語中的 A 類音節或是米佐語中,中間輔音脫落後的長元音音節。
我不很信服這一說法,因為漢藏語中沒有直接存在 /ʕ/ 音位的證據。當然在索緒爾的年代,很多人也以不存在直接證據為由,否決了喉音理論。一直到後來發現西臺語存在喉音音位的部分遺留痕跡,才接受了該說法。我不確定原始漢藏語的情形是否能與此類比,但不排除可能性。
這邊同時想納入長短區分跟 A、B 類的考量因素。論文註腳 4 這樣寫道:「斯塔羅斯金想構擬一套類似的元音時長區分性系統,給 A 類音節構擬長元音、給 B 類音節構擬短元音來解釋其相關性。雖然這樣的構擬直接建立了其與米佐語的相關性,但並無漢語中直接的證據支持。它也無法解釋上述漢代時,為何 A、B 類音節會有不同的演化途徑。」
首先注意,漢語中的確沒有咽化輔音的直接證據,而文中提到的漢代音變指的是以下節錄的內容:
白一平與沙加爾(2014)受羅杰瑞(1994)的方法啟發,給上古漢語 A 類音節安了一個咽化特徵,而 B 類音節則無。使用咽化來處理的論基是為了解釋漢代時(206 BCE — 220 CE)一系列影響 A、B 類音節分歧演化的音變現象:高元音在 B 類音節中保持高位、而在 A 類音節中卻低化了;低元音於特殊條件下會在 B 類音節中高化、卻在 A 類音節中保持低位。另,B 類音節的聲母輔音時常顎化,在 A 類音節中卻不見爾。透過給 A 類音節聲母構擬一個咽化特徵,似乎比起其他可能的說法更有解釋力一些 ¹。
咱們來捋一捋前半部分:
・高元音在 A 類音節中有時低化(如 /i/ > /e/);
・低元音在 B 類音節中有時高化(如 /e/ > /i/)。
倘若把 A、B 音節的區分理解成元音長度的區分,那就是在說長元音低化而短元音高化了。把元音長度看作是影響變數會不會太天馬行空呢?通俗拉丁語中就出現過以長短為基礎的元音音變,不過卻是相反的演化方向:低化的是短元音。再者,A 類音節(長元音音節)也避開了顎化的趨向。也許能從通俗拉丁語身上找到相似之處,比如西班牙語的演化途徑中,/e/ 跟 /o/ 雙元音化成了 /je/ 跟 /we/ ( < /wo/ ) 了。可是 B 類音節卻義無反顧地顎化了,所以該類比的解釋性也不高。可能白沙在咽化上真的有一些洞見吧?
上述節錄底下有個註腳這麼寫道:
而且漢時不只一名經師描述過 A、B 類音節的區別。他們提到 A 類音節「內而深」、B 類音節「外而淺」。這個「內而深」不乏為一個描述舌根後縮、很自然的說法,或描寫了咽化的特性。詳參白一平與沙加爾(2014:72–73)
維基百科也這麽說:
一開始蒲立本假設了 A 類音節為長元音。後來,斯塔羅斯金和鄭張尚芳分別透過對比漢藏同源詞,獨立提出 A 類音節帶長元音、B 類音節帶短元音。後一種假說更能解釋東漢經師分別將 A、B 類音節注作「緩氣」和「急氣」。
從古代描述中並無法看出什麼端倪,這也給各位一個清楚的認識,重建上古漢語的工作有多麼困難,證據有多麼不直接、可用的材料訊息有多麽匱乏。像我這種門外漢根本不可能一下子掌握全貌。
論文最後討論了米佐語長短音節與上古漢語 A、B 類音節的比較。由於整篇文章都在討論兩者之間的關聯,不可避免地一定要來檢視一下語料證據。篩除掉可能出現爭議的字例後,留下了 43 筆原始庫基-欽語跟上古漢語的材料,對應從屬如下:
他們認為該數據的解釋力非常高,不過有一點吸引我的注意:雖然原始庫基-欽語短音節跟 B 類音節相關性高,但長音節跟 A 類音節的對應性卻沒有預期的效果,這還挺令人煩躁的。可能因為樣本空間不夠大,而選出來的同源詞中,短音節(32)比長音節(11)多;B 類(31)又比 A 類(12)多。此外或許還有其他資訊值得關注。
我們來解讀一下這張表:
・B 類音節對應原始庫基-欽語短音節的機率為 26/31(~83%),對應長音節為 5/31,暗示著某種相關性。
・A 類音節對應原始庫基-欽語短音節的機率為 6/12(50%),對應長音節也是 6/12,看起來應該純粹是巧合。
一種解釋是,原始漢藏語的某種機制在某個特徵出現的條件下能夠激發漢語中的 B 類性和原始庫基-欽語中的短元音性,但當這個特徵沒有出現時,卻不影響音節的類型。但這又會讓 B 類音節變成標記性重的那一方,還順帶拖隔壁原始庫基-欽語下水,這些角度的解釋力都非常令人不滿意。
可能兩者之間的關聯比想像中的更間接,比如原始漢藏語同時把元音長度跟咽化都納入音節區分的系統中(或元音長度跟咽化是結果而不是機制),但只有長元音音節能咽化。然後原始漢藏語中的短元音音節後來產出了原始庫基-欽語的短音節和漢語的 B 類音節,則原始漢藏語的長元音音節可以自由演變成 A 或 B 類音節。但邏輯上又說明原始庫基-欽語的長音節不見得源自原始漢藏語的長元音音節。實際情況可能如上例,但也可能在原始漢藏語中,區分 A、B 音節的根本是別的特徵,只有其中一種音節能承載這種區分條件——該特徵不出現的時候自動將該音節轉為 B 類或短元音音節;出現的時候則不限制 A、B 或長短。
小節
該論文主張上古漢語的 A 類音節(咽化聲母)和米佐語的長元音音節(咽音脫落)源自於咽化成分對長元音的干擾。這樣的相關性僅存於 B 類音節與短元音音節之間、而非 A 類與長元音音節之間,說明 A 類與長元音音節可能無同源關係、但存在相似的激發條件(即在原始漢藏語中的激發環境相同,但為兩個獨立且分別的特徵。)竊以為,這使在漢藏語中構擬 /CVʕV-/ 類詞根的必要性大幅降低。
就目前為止,咽化理論看起來還是對 A 類音節十分有解釋力的處理方式,但其究竟是僅限於聲母(如白沙所主張)或是整個音節(如羅杰瑞所主張)仍有待商榷。
Reference
Baxter, W. (2007a, July 3). Finals. https://hal.campus-aar.fr/medihal-01845064
Baxter, W. (2007b, July 4). Lines of evidence. https://hal.campus-aar.fr/medihal-01845078
Karlgren, B. (1957). Grammata Serica Recensa. http://ci.nii.ac.jp/ncid/BA42307976
Norman, J. (1994). Pharyngealization in early Chinese.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, 114(3), 397–408. https://doi.org/10.2307/605083
Old Chinese and related resources :: Elmord’s Magic Valley. (2018, December 30). https://elmord.org/blog/?entry=20181230-old-chinese-resources
Pulleyblank, E. G. (1977). The final consonants of old Chinese. Monumenta Serica, 33(1), 180–206. https://doi.org/10.1080/02549948.1977.11745046
Random remarks on Old Chinese type-A/type-B syllables :: Elmord’s Magic Valley. (2019, September 25). https://elmord.org/blog/?entry=20190925-old-chinese-type-a-b
Sagart, L. (2007a, July 2). Old Chinese word structure. https://hal.campus-aar.fr/medihal-01845046
Sagart, L. (2007b, July 2). The Baxter-Sagart system of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. https://hal.campus-aar.fr/medihal-01836384
Sagart, L. (2007c, July 3). Onsets. https://hal.campus-aar.fr/medihal-01845056
Sagart, L. (2007d, July 4). Sino-Tibetan and beyond. https://hal.campus-aar.fr/medihal-01845098
Sagart, L., & Baxter, W. (2016). A Hypothesis on the Origin of Old Chinese Pharyngealization. Umich. https://www.academia.edu/18640074/A_HYPOTHESIS_ON_THE_ORIGIN_OF_OLD_CHINESE_PHARYNGEALIZATION
Schuessler, A. (2006). ABC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Old Chinese.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.
Starostin, S. A. (1989).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я древнекитайской фонологической системы.
Wikipedia contributors. (2023a). Old Chinese phonology. Wikipedia.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Old_Chinese_phonology
Wikipedia contributors. (2023b). Voiced pharyngeal fricative. Wikipedia.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Voiced_pharyngeal_fricative
Wikipedia contributors. (2023c). Reconstructions of old Chinese. Wikipedia.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Reconstructions_of_Old_Chinese
原文於 2019 年 9 月 25 日刊於 Elmord 的個人網誌。本文獲原作者 Vítor De Araújo 的授權翻譯,同刊於個人網誌與知乎專欄,並適用 CC BY-NC-SA 4.0 創作聲明協議,請勿以商業目的改造轉載本文,並註明原出處及作者姓名,其衍伸品同適用該聲明協議。